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00字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00字

思考阅读的意义,于我而言,这是一项大课题。

从“阅”字来解读,门中之兑,以方寸之地丈量世界,是小小天地的神奇,使我们无需真实体验,却能感受到《偷影子的人》的巧思,置身于“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深情和《月亮与六便士》里那追逐梦想的传奇。

杨绛先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因此,当我们以所感去阅读,会在读《活着》和《骆驼祥子》的时候认同我们是生活善待的幸运儿,当我们以所得去生活,会在洋洋历史中明白时间如汹涌的浪潮不会留下任何人,我们的价值是顺着岁月的波纹找到自己的所在。

阅读帮助我们改变自己。在阅读《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一句“日子过的是从前,不是现在”,你会开始思考执着于过去的所得所失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正如莫言生死疲劳》里“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你会把精力聚焦于当下能改变的事情。

在《认知觉醒》中你发现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中还有“舒适区边缘理论”,挑战边缘区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行动范围,但接连不断的困难模式常常让你想到放弃,于是在《自控力》中你找到门道,自律的真正意义不是始终坚持挑战,而是在改变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并忠于它。

阅读帮助我们实现勇气。突破自我中最难实现的第一步,是我们害怕失败的结果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一炬。在那时,所有的豪言壮语只成了一句笑话,但“勇气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这是《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对于勇气的定义。

斯特里克兰德中年放弃一切踏上颠沛流离的画作之旅,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将会在画坛留下传奇,而是为梦想付出的勇气;《寻海记》里老人3232公里徒步看海,蓝海交织的地方再不愿错过任何的风景,这是美好所赋予的勇气,因此,你会发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内在驱动力会激发出更大的勇气。

阅读教会我们更多的道理。当我们阅读《克拉拉与太阳》,就更能明白“自我欺骗并非出自人心的虚妄,而是出自人心的脆弱,忘记这项技能是人心为自己建立起来的一个简陋的缓冲,使我们不必迎来现实的当面一击”。

当我们阅读《乌合之众》,就会发现“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当我们阅读《杀死一只知更鸟》,就会懂得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而“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的去了解一个人,除非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

对于阅读的思考,始终进行。

阅读唤醒的除了对于内容的思考,更有对于当时阅读心境的回忆。当我翻起《我们仨》,会想到在高中学考模拟考堂上,老师准许我们答完题可以看课外书。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跟随杨绛先生追忆丈夫与女儿;我会想起第一次读《活着》,在语文课上哭得稀里糊涂,为生命的不幸降落在一处和命运的无常而感慨;《解忧杂货店》会让我梦回大学一个没有课的下午,阳光透过窗台照进来,我捧着它,被其中一个个伏笔和埋线而惊讶;《岳飞传》让我想到大学图书馆里同朋友吐槽为什么历史名人的降生必将是天生异象;《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想起那是我大学每天晚上的泡脚必备,伴随一个个历史人物的登场,而后落幕。

当我翻开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会想起大学在社团里分享这本书的时候因为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在很多人面前哽咽后哭了起来;而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每每看到都让我想起长沙李自健美术馆里由星云大师而作的那幅由受害者尸体堆积而成巨型画作,我敬佩这样的作家,也为这样真实的历史真相而愤恨。

我不会忘记,在我第二次读完《我与地坛》后不久,会真正的去到北京的地坛公园,虽再也无轮胎碾过泥土的痕迹,但那刻那景,却与史铁生有些共情之处;莫言的《蛙》,初读之时只被其大胆的写法而震撼,细读之下才发现作者以几十年接生阅历的姑姑却写明了几十年社会的变化,以小见大,其中巧妙,莫过于此。

不读《白夜行》,怎么能明白黑夜里长出来向光的种子,在无数个渴望太阳的时刻,遭遇了多少次落寞;《此生未完成》,作者在为数不多的生命中所写,当然会有对生命的惋惜与不甘,但我看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乐观与憧憬,让我觉得,我眼前的点点挫败是多么的渺小;《了不起的盖茨比》会让我想起那时无知的自己以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比尔盖茨;读《飘》我就会想起来大学在读完这本书后洋洋洒洒写下了两三页的读书笔记,以及最后的那句“Tomorrow is an another day”。

我对于阅读的回忆,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阅读于我而言,是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会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丰腴,我曾经捧着一本书大笑不止,也曾经随着书中的人物故事而痛哭流涕,这就是我对于阅读的乐趣。

方寸之地,悲喜之间,所思所想,皆为所得。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记忆有限,阅读过后不久就会遗忘,那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从书中能找到答案,在读完《三体》到现在,大致的情节都开始模糊,但每当回忆起,都能想起浩瀚宇宙人类的渺小,但这些渺小的力量,一旦聚集,也是黑暗星空中闪耀的星光,它带给我的,是对于科幻小说的启蒙,让我对很远很远的宇宙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因此,书中的人物、故事、结局会消失,但是它带来的感悟与我们的思考却不会。无论过了多久,我还是会记得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虚实结合的手法讲着普通人的故事;我依旧会记得《在细雨中呐喊》里那种无声的无奈,旧时代女性的悲哀淋漓尽致;我依旧会记得柴静的《看见》中一个关于同性恋的章节里说“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这也是我们理应给予的尊重;我会记得《围城》里围城里外辗转的无奈,我们都是在选择与选择之间权衡而已。

当我望向田野,我会想起白鹿原上的人与故事;当我看到太阳,我会想起《在细雨中呐喊》里余华说即将死去的人与活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直视太阳;当我看见向日葵,我会想起青铜和葵花,以及牵着他们的祖母,精神世界的满足,这就是我对于阅读的乐趣。

从小我是一个特别不爱阅读的人,我对鲁滨逊漂流记没有任何的兴趣,简爱的故事让我头晕,繁杂冗长的历史让我厌烦,而慢慢接触阅读后,我会因为探险故事而向往一场流浪。

我会被《傲慢与偏见》里的故事而打动,我会抱着《明朝那些事儿》读一遍又一遍。

最后,用培根的一句话总结:“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与权衡”

#我在岛屿读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