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是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是读了三年或二年,而像我这样读过二年半初中的,虽不是绝无仅有,但为数肯定不多。
我的初中入学是在1973年春节后,多年没举行的升学考试竟然破天荒的在我们这一届中开始,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正规考试 ,考试是在年前,据说是乡里组织举行的 ,当时正处于寒冬腊月,天很冷。考场四周用粉笔灰画了警戒线,只考两门,一门数学,一门是作文,考完后也没有公布成绩,那时侯政治氛围比较浓厚,录取有大队革委会和学校研究决定?,落榜的人很少,但后来只要想读书的基本都上了学。入学后听老师讲我的考试成绩,是我们乡东北片区阅卷组第一名,数学是满分,作文80分,虽然最后不是按分录取的,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高兴的。
所谓的中学,实际上就是两个村合办的初中,有一个文革前落榜的高中毕业生牵头,共有9名民办老师,有两排土胚草房,四个教室分两个年级,初一和初二各两个班,还有三间门朝东的小草房,两间是办公室,另一间作为老师的厨房。教室设施简陋,四面透风,开学时看到北面窗户全部封死,南面的窗户和门上全挂着吊褡子(草帘子),主要是用来防寒保暖。室内没有现成课桌椅,全是各个同学从家里带来各具特色的各种家庭用品,有凳子、桌子、柜子当课桌用。教室里光线灰暗,冬天寒风刺骨,夏天闷热难当,日照时间短的时候或阴雨天,下午课基本上到一半就很难再上下去了,这时老师就会无可奈何地宣布放学。雨雪天上学不易,因此真正的阴雨雪天很少上课,尽管学校是在村中,但路远同学也相隔3公里左右,道路泥泞,老师和同学基本上全靠步行,上学很难,离最近的也要超过半小时才能到达。即使到校有时不是学生少就是老师未到,同时教室还会有漏雨现象,这时如果有老师在就会根据学生多少,相对的安排点作业敷衍了事。
初一时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学期,那时学校举行建校以来第一次学科竞赛,也就是数学竞赛和作文竞赛,当时全校四个班级不分年级,统一试卷,数学初一内容为主,有两道题是初二的内容,语文是作文,题目相同,两项竞赛我全部参加,最后按得分排名,结果我数学全校第三名,一、二名是初二的同学,作文我得到了第二名,当时学校奖励我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笔记本读高中的时候用掉了,钢笔伴随我读了高中、大学,最后在医院实习的时候被偷,至今想起来都感到很惋惜,这是我读书生涯中经历过的唯一一次竞赛,也是读书期间唯一一次因参加竞赛而获得的奖励。
中学生都有体育情怀,我也不例外。那时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设施,仅有学校自己做的木篮球架,作为同学体育课和老师下课后的锻炼用。很少有外校人来打比赛,有一次,听说学校老师联系了乡中篮球队来学校进行比赛,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来说,就像今天NBA球队突然来我国比赛一样,许多同学都很兴奋,对对方的球队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比赛当天,我就和我的同学们早早来到操场等候。比赛时我们发现乡中篮球队的队员一式穿着球衣(运动服)、白色的回力鞋(运动鞋),一身行头就使我们这些未见过市面的乡下人称慕不已,而我校的球队服装上与人就没有可比性,比赛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以我校的失败告终,这次比赛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可能会比?我们的生活要精彩的多,也更加强烈的刺激了我对外面世界进一步了解的渴望。
初二开始学校进入了全面勤工俭学活动,课上的比较少。学校组织自建校园活动,划分试验田种庄稼,请了一位农村的烧窑师傅,盘了一座小窑,同学们在师傅的指导下挖土取泥,制造砖坯。制造砖坯是个体力活,全部由男生来完成,先是和泥,再用木制的模具,把和好的泥土放入,反复摔打,本地称惯砖坯,一个砖坯惯下来,周身是汗,惯好的砖坯再码起来晾晒,加工成半成品,然后放到窑里烧,经过高温处理,一块块紫红色的砖头就烧制完成了。到初二第二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传出学制重新调整,把原暑假毕业又调了回来,这样就必须多上一学期的学校,当时也没有新教材,老师就故意把上课内容留了一部分作为下学期的课程。初二的第三学期,这个怪胎,因没有教材,所以这学期基本上就没上什么课,好在当时不举行中考,把时间混过去就行了,主要还是忙试验田和烧窑。在烧窑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因烧窑是苦力活,学校筹集了一点米,供干活的同学中午吃,那时基本每位同学家都很穷,平时很少吃米,同学们饭量很大,经常做的饭不够吃,所以在吃饭时开始是一碗一碗大家平摊盛饭,再后就发现有的同学先盛半碗,后再盛一碗,那时自己小,想的少,当第一碗吃光时再想盛饭的时候,锅里早空空如洗。长大后才从许多老兵那里听说,早年粮食紧张部队里老兵欺负新兵是用这招。现在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当时的确实实在在存在过。在我们努力下,校园得到改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我们也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糊里糊涂的结束了我的初中生涯。至今想起来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少年时代,虽然没有学到许多书本知识,但让我感受到成长的艰辛。我的初中母校早已被历史所淘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每当我回老家路过那个曾经的校园,我都会下来站一站,想起我天真烂漫的少年时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14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