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总台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进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8月16日推出第八篇:《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主角》。
以全长九公里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为直径画一个圈,这里,云集着从小学到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这里也是我们对教育改革的观察点。2013年,奥数成绩已经与北京的小升初脱钩,占坑班、推优等复杂的招生渠道还是推着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把孩子往课外班里送。
家长1:我总是想如果能给孩子最好的,一定不给他其次的,中国式家长就这样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关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2014年被称为北京“教育综合改革元年”——首次启用网上透明入学通道、取消共建生等“政策组合拳”给“择校热”降温。
家长2:这一年最大的教育方面的突破就是“就近入学”这四个字。
2015年,北京继续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制、名校办分校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多所学校也在继续探索创新课程设置。
中关村一小葵园课程研究院院长 赵红波: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我们的课程给孩子找到了一个释放他个人个性的突破口。
又一年,2016年,北京公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考、高考都纳入改革计划。为适应新中考多科目选考的变化,清华附中开始探索走班制。
清华附中的副校长、数学教研组长 徐文兵:需要老师对学科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重新梳理,重新定位。对于新的中考我们也做一些尝试,初一初二年级已经在部分学科,做了一些走班制的尝试。
2017年,海淀区小升初入学全面取消“推优”,把全区所有公办初中校都纳入登记入学范围。
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处长 徐建姝:今年(2017年)取消推优、降低特长生的入学比例,都是为了推进公平,满足更多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2018年,北京中考改革首次实施“3+3”选考模式。怎么教、怎么学,都有变化。
人大附中历史老师 耿丽娟:落实到历史的中考试卷上,明显感觉到了对学生课业负担减负的落实,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题目更灵活。
再一年,为适应“3+3”新模式高考改革,学校在为应对新挑战做最关键的冲刺。
清华附中原校长 王殿军:因为现在的考试的导向已经要求有很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那就得学得活。所以,我们特别强调科学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2020年初,疫情袭来,线上教学成了春季学期的主要授课方式,线上线下的融合探索就此开始。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熊永昌:比如我这班可能有5个孩子在封闭区出不来,他在家里都能实时看到真实的课堂。我们的每一个教室都能够做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些都无缝衔接。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学生回归课堂主阵地,学校还配套了社团活动、劳动实践等丰富的课后服务。
清华附中学生 李思睿:我们周二是选修课,周四是社团,我一般都用这些时间去参加数学思维的拓展课程。下学期我比较想去的是一个模拟联合国的选修课。
2022年,第十年——
曹佩:思睿你好,想给你做一个家访。现在方便吗?
李思睿:方便。
曹佩:好,暑假期间都安排了哪些学习任务?有没有在坚持阅读?
李思睿:我读了就是基督山伯爵的英文版。
曹佩:真不错!
李思睿:因为家长和同学都有推荐,读完之后让人非常热血沸腾……
距离新学期开学还有两周,班主任曹佩老师的家访电话打来,她想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暑期情况,对清华附中的学生李思睿来说 ,这个暑假学习不能放松,因为她马上要上初三了。
曹佩:现在我们班级是有43个学生,小中考完成之后,剩下的7科,当然化学还没有开始,其他的6科老师统筹进行了安排,大致就是对初一、初二学过内容的总结梳理,化学学科是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生可能会有一些自主安排,我们老师这边也是给他做了一些提纲或者是提示之类的。
7月17日,结束小中考,7月18日,学校组织去京西古道徒步,磨练意志,算是给即将开启的初三生活来点仪式感。之后,李思睿开始自主安排暑假生活。
李思睿:因为我们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把中国历史全部都学完了,下学期开始学世界史,所以我用这个暑假画了一张大的中国历史的时间轴,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大的事件都进行了梳理,还画了很多张政治的思维导图,把单元的结构进行了一下整理。语文老师也一直在强调练字的重要性,所以这个暑假我也希望让自己的字练得更漂亮。这个暑假其实开始重新学钢琴和打网球了,到初三学习会非常紧张,但是我觉得可以当做一种调剂吧。
李思睿的升学、成长之路,恰好和这几年大力度的教育改革同步,尤其是去年开始,“双减”政策实施,清华附中严格执行下午3点半结束课堂学习,开启课后服务,同学们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更多了。李思睿说,之所以能重学钢琴、网球,是因为相信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李思睿:我刚上初一的时候,时间管理能力都不是很强,没有办法同时完成这么多事情。经过两年就感觉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也有所提高,再加上就感觉缺失了这两样东西生活也比较单调,所以我觉得重新开始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减负增效,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觉得,“双减”对学校、对老师来说,本质在“增”。
徐文兵:我觉得双减表面上是减课后负担,对于我们学校来讲,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其实它的本质是在增。就拿作业来讲,你把量减下来,那就必须要把“质”字提上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的质量怎么保证,怎么样做到有检测、有批阅、有反馈,给我们老师是带来很大的挑战的。再加上我们3点半以后就没有正课了,正课的课时也少了,这就对我们的正课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真减了么?
徐文兵:真减了,我们也随机问过学生,说真减了。当然是大部分,可能有个别学科不明显,这也能理解。
同学们在英语课堂上畅想2035年的生活。曹佩老师说,“双减”以后,作业减量,他们会挑典型习题让学生做,各学科也会统筹考量作业总量。像英语课上,她更注重拓展与融合。
曹佩:在平时的阅读当中,我们会给学生读一些报刊杂志的内容,主要是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历史等等。
徐文兵副校长带一个班的数学课,数学怎么教,他拿函数举例。
徐文兵:你比如我们讲指数函数的引入,原来可能就是用1个细胞分裂,1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出现一个指数函数的模型。现在我们用的例子就是庄子的一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每天取走它的一半,万世不竭,就永远取不完。这个例子可以给学生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当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以后走到国外了,可以和外国的友人谈庄子,那是一种文化自信。这里面当然还有一种极限的思想,极限这个思想在庄子那个时候就有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有意思,数学是有品位的,数学不是深奥的,数学是非常有用的。
2018年起,北京开始实行“3门必考+3门选考+体育”的新中考模式,今年是“双减”后的首次中考,格外引人关注。曹佩老师告诉她的学生,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曹佩:我们基本上还是按照之前整个三年的规划,带着学生开展新的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去穿插一些之前学过的知识的复习,还没有正式进入到初三的复习阶段,但我们整体的教学还是按照整个教研组三年规划在开展的。
李思睿:老师也是一直在提醒我们,要我们把自己的功课做好,不管中考是怎么变的,我们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就好了。
北京高考改革从2020年开启。徐文兵副校长介绍,清华附中在经历过试验、磨合之后,现在实行的是高一升高二时选定科目,在语文、数学、英语固定的前提下,物理、化学等学科实行走班制教学,虽然也走班,但采取最大公约数原则,班级又相对固定。他把现在的高考模式概括为“小鬼当家”。
徐文兵:高考我们的理解就是把学生放在了舞台的正中间,用4个字来形容就是“小鬼当家”。原来他是被动的选择,只能大文科、大理科,现在他有20种选择,我们的理解就是“私人定制”,每个学生特长不一样,他的选课不一样,他的课表就不一样。
上周,曹佩老师带着学生开了三次班会,还对“幸福成长小组”进行了家访。每个小组四五个学生,他们和父母、老师一起组建微信群,参与小组活动。曹老师说,这是他们年级从初一开始坚持下来的独有的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曹佩:主要是学习之外的一些活动,有孩子他们会在微信群进行体育锻炼的打卡,还有一些孩子住的比较近,他们就会自己约一下到公园或者是附近的操场去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小组的家长会帮忙组织带着孩子们一块去参观博物馆,开展一些户外的实践活动。
去年年底,《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正式公布,改革后,北京中考体育分值为70分,四、六、八年级过程性考核随之开始。在徐文兵看来,这一个个具体的教改变化串在一起,培养人才的基石才会打得更牢固。
徐文兵:中高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立足的是它的长远的发展,为未来的人生去奠基。我们到底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知识掌握的不错,这是必然的,我们理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终身学习者、健康运动者、问题解决者、最重要的是社会担当者,我们培养的孩子是要有社会担当的,有家国情怀的。
记者:我看之前的报道,说你想参加联合国模拟课堂,后来实现这个愿望了吗?
李思睿:实现了,我今年还去参加了清华附中国际部的模联……
上学期,李思睿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联合国模拟课堂,每位同学代表一个国家,仿效联合国议事规则举行模拟会议,探讨国际热点问题,最后以一篇决议的形式呈现。她说,模联活动比想象中难得多,努力完成后,她开始更关注世界局势,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结合课内学到的中国外交史,真是打开了思路。从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逐渐转变为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探索的可能性,正是老师们对教改的畅想和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总台央广记者刘黎、王逸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ezuogongyuan.com/7728.html